搜索   Search

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基本标准

2014/5/13 12:00:07      点击:

一、心理健康的定义
对于养老院来说,特别是来人的心理健康显得尤其重要了,但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,历来有不同的看法。所谓心理健康,最概括、最一般地说,是指人的心理,即知、情、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,心理的状况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,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,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,提高生活质量,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。

二、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
关于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,不同学者也是各有不同的观点,常见的一般有以下七条标准:

1.智力正常
卿力是指个人的观察力、注意力、想象力、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,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,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。无论是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,还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,都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。事实上,智力的异常,常一导致其他心理功能出现异常。

2.情绪协调,心境良好
情绪在心理是否健康中起着核心的决定作用。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、开朗、自信、满足的心情,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,对生活充满希望。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的人,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。

3.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
意志是人类能动性的集中体现,是个体重要的精神支柱。健康的意志品质往往具有如下特点:目的明确合理,自觉性高;善于分析情况,判断果断;意志坚韧,有毅力,心理承受能力强;自制力好,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、动机、情绪和行为,不放纵任性。

4.人际关系和谐
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。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,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。其表现:一是乐于与人交往;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;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,友好相处,乐于助人;四是在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。

5.能动地适应环境
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,是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。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,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。一个与社会能够保持广泛接触,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、正确认识的人,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,勇于改造现实环境,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。

6.保持人格完整
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。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,培养健全的人格。

7.符合年龄特征
不同年龄阶段的人,都有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。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龄多数人相近的心理行为特征。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,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,这就意味着其心理发育有问题,目.欠缺自我调节的能力。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,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。

以上七条衡量标准,均大致可取,但有一点,即智力的高低能否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,似乎值得商榷。因为尽管摺力不正常的人有可能伴有心理问题与障碍,但很多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,往往智商在正常值以上甚至很高。可见,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商数各有自己的评估标准和力方法,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、在逻辑上不能彼此包容的概念〔我们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高,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;也不能证明钾力水平越低,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。〕在正常情况下,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.为此,用一个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去衡紧心理健康与否,是不足取的。